醫療健康企業“帶傷”上市已是港股市場常態。這不,近日又一家“帶傷”的醫療健康企業敲響了港股市場的大門。
3 月28日,腦動極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腦動極光”)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香港主板IPO上市,中金公司、浦銀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據悉,腦動極光曾于2023年8月8日向港交所主板遞交過上市申請,目前已失效。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腦動極光成立于2012年,是國內首家將腦科學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結合,開發出針對認知障礙的醫療級數字療法產品的公司。公司產品管線管線涵蓋由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兒童發育缺陷等誘發的廣泛的認知障礙的測評和干預。
作為我國認知障礙數字療法行業的先行者,腦動極光面世以來也曾頗受資本青睞:2015年,該公司獲得上海飛馬旅和中衛成長的天使輪投資,投后估值為3662.85萬元。在此之后,腦動極光又多次獲得超億元的投資,至2023年,該公司完成C+輪融資,加上天使輪在內,合計獲得7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26.91億元。
然而,融了7輪仍未實現盈利,腦動極光此次也不得不向二級市場伸手“要錢”。
那么,未盈利的背后,腦動極光的投資價值究竟如何?
處于商業化階段,2年虧損近9億
正如腦動極光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正處于商業化階段”那樣,不論是產品管線,還是基本面,皆體現了這一特質。
產品管線方面,截至2024年3月20日,腦動極光的核心產品-腦功能信息管理平臺軟件系統(以下簡稱“系統”)已就四種主要類型認知障礙的八種適應癥實現商業化,且正在開發另外21種認知障礙適應癥。期內,該系統已納入中國30個省份的省級醫保報銷目錄。
與此同時,公司另外三款產品已于中國獲得監管批準,基本認知能力測驗軟件(BCAT)、認知能力輔助篩查評估軟件(SAS)及閱讀障礙輔助篩查評估軟件(DSS),另有一款產品已于歐盟獲得監管批準,認知功能障礙治療軟件以及處于不同臨床前和臨床開發階段的五款候選產品。
簡而言之,目前腦動極光只有核心產品“系統”實現了部分適應癥的商業化,其余產品不是處于監管批準階段,就是臨床開發階段。
(上圖為核心產品的產品管線)
公司處于商業化階段,顯然也意味著腦動極光正處于“營收增長快,但仍盈利難”階段。
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及2023年,腦動極光實現營收1129.1萬元、6720萬元,增長較為迅速。其中,快速提升的院內系統集成軟件解決方案收入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期內分別錄得收入為407.5萬元、4122.4萬元,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36.1%及61.3%。
與迅速增長的收入不同的是,腦動極光則仍處于常年虧損階段:2022年至2023年,該公司凈虧損分別為5.0億元、3.6億元,2年合計虧損近9億元。此外,2022年、2023年的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1.2億元、1.5億元,虧損呈不斷加大趨勢。
而追根溯源,處于快速成長期的腦動極光仍“盈利難”則受各項開支增長的“拖累”所致。
據招股書顯示,近年來,為不斷推進研發和商業化,該該公司也耗費了不少財力和物力,進而導致各項開支大幅增長。其中,腦動極光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從2022年的1192.8萬元增至2023年的3839.9萬元,行政開支則從2776.2萬元增至了5439.8萬元,研發開支則從6762.7萬元增至了9073.3萬元。
受常年虧損的狀態影響,腦動極光賬上的現金流顯然也不算充裕——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4631.5萬元。后續,公司若想繼續推進產品商業化恐怕仍需大量資金,而這無疑也顯露了公司赴港IPO的“輸血”意圖。
行業需求漸增,但患大客戶“依賴癥”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四種主要類型認知障礙的總體患病人數正在上升。
先來看一則數據——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認知障礙已成為老年人群的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到2025年,中國四種主要類型認知障礙的患病人數將達到358.3百萬人,到2030年將達到390.1百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患者群體,預計將產生大量的臨床需求。
日漸增長的需求驅動之下,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市場也逐漸成為一條“大有可為”的賽道。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2年,全球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的市場規模達到21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42億美元,2030年將增至7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25.5%及10.7%。
在這其中,中國的增長潛力更大:2022年,中國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的市場規模達到人民幣149.4百萬 元,預計2025年將增至人民幣1,952.2百萬元,2030年將增至人民幣9,568.2百萬元,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35.5%及37.4%。
(圖片來源:腦動極光招股書)
對應到競爭格局上,腦動極光作為國內認知障礙數字療法行業先行者之一,顯然也積累了一些先發優勢。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中國, 包括本公司在內的約25名參與者共有約30款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產品已獲國家藥監局或地方藥監局批準,15名參與者的至少15款認知障礙數字療法產品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并獲取相關醫療器械注冊證。按2022年收入計,腦動極光在中國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市場及中國醫療級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市場于所示年度分別擁有25.0%及91.6%的市場份額。
然而,令人意向不到的是,雖然腦動極光掌握了一定先發優勢,但仍由于開拓客源不利,仍患有大客戶“依賴癥”。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該公司來自五大客戶的總收入分別為830萬元和5080萬元,占同期總收入的73.1%和75.6%。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440萬元和2680萬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39.1%和39.9%。可以明顯看出,,2022年及2023年來自最大的單一客戶和五大客戶的收入比例呈不斷上升趨勢。
對此,腦動極光在風險提示中表示,公司無法保證在未來幾年或一段時間內能夠扭轉這一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的大部分收入很可能將繼續依賴數量有限的客戶。失去一個或多個主要客戶,或減少從任何主要客戶的采購,都可能減少公司的收入。
結語
綜上所述,需求旺盛且增速快的認知障礙數字療法市場,無疑是一大具有投資吸引力的賽道。
但對應到腦動極光來說,雖然身處潛力賽道且具有成長速度較快,但常年虧損的表現恐仍使其恐投資價值有所折扣。